2025年10月,美国《华尔街日报》的一则报道悄悄流出,透露特朗普政府正在低调地给数十种进口商品“开小灶”,黄金、部分矿物、化学品等悄然进入了关税豁免名单。
这一切,都发生在11月初美国最高法院即将就特朗普政府征收关税是否“越权”举行听证会的前夕。你品,你细品。这时间点,是不是巧合得有点刻意?
回想一下,就在几个月前,也就是4月2日,特朗普还意气风发地签署行政令,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要对全球挥舞关税大棒,誓言扭转贸易逆差。那阵势,可谓是雷霆万钧。
可这记重拳打出去,还没碰到别人,美国自己先一个踉跄。政策生效短短几小时后,场面就彻底失控了。4月3日和4日,美国股市遭遇疯狂抛售,短短两天市值就蒸发了约6.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美国政府一整年的财政支出。交易员们看着屏幕上跳动的数字,心都凉了半截。
面对这种混乱,特朗普政府上演了堪称教科书级的“变脸”艺术。4月9日,也就是关税生效当天,他突然宣布对75个国家的关税暂停90天。但同时,他偏偏把对华关税进一步提高到125%。这一手,看似对中国更强硬,实则暴露了心虚,他对其他国家“网开一面”,是因为实在扛不住来自各方的压力了。
在特朗普宣布暂停部分关税后,美股三大指数在4月9日大幅反弹。这狂欢般的上涨,可不是在庆祝特朗普的胜利,分明是市场在为“贸易战暂时熄火”而松了口气。资本市场诚实得很,它用真金白银表达了对这场鲁莽贸易战的厌恶。
全美数十万民众举行了上千场抗议活动。民调显示,高达七成的受访者对物价上涨表示极度担忧。就连特朗普团队内部也吵翻了天,财政部长贝森特被曝对关税政策“受不了,想辞职”,特斯拉CEO马斯克也公开痛骂特朗普的贸易顾问。甚至共和党内部也有人警告,这么搞下去,中期选举恐怕要遭遇“血洗”。
国际上,美国的传统盟友这次也没给面子。加拿大宣布对美国汽车征收对等关税。欧盟宣布通过反制措施。墨西哥不排除采取对等报复性关税。日本也强烈敦促美国重新考虑。特朗普本想用关税大棒让各国屈服,结果却差点成了“孤家寡人”。
那么,特朗普为什么非要挑起这场损人不利己的关税战呢?翻翻美国历史就会发现,这几乎是他们陷入困境时的“传统艺能”了。从1897年的《丁利关税法》,到1930年加剧大萧条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再到2002年小布什的钢铁关税,几乎每一次都以惨淡收场。
历史教训如此深刻,特朗普为何还如此痴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的教授点破了真相:人们做事常常有两个原因,一个说得出口,另一个才是真实原因。在关税这件事上,真实的原因就是国内政治。对很多政客而言,关税只是个政治工具,主要目的是在选民面前展现强人姿态,尤其是在中西部“铁锈带”等关键选区巩固票仓。
但特朗普这次玩得太大,差点收不了场。他的关税政策导致美国超市货架空置率攀升至15%,洛杉矶港吞吐量暴跌34%。制造业岗位流失了120万,高达53%的蓝领工人感觉生活水平倒退了五年。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恰恰发生在特朗普的票仓地区。
面对国内外的重重压力,特朗普团队开始悄悄寻找退路。白宫经济顾问哈西特对媒体松口,表示美国正考虑将对华关税降至10%,甚至不排除“清零”的可能性。态度转变之大,令人咋舌。
为何突然“服软”?原因很简单,也很扎心:中方不理他。特朗普政府原本指望通过“先打后拉”的策略,在关税上极限施压,然后迫使中方回到谈判桌。但中方始终保持着冷静克制,高层没有安排任何会晤,外交系统保持沉默,专注于稳定内部经济、加强与中东、非洲、东南亚的经贸合作。这种“按兵不动”的战略定力,反而让不断出牌的特朗普政府显得格外被动。
不仅如此,特朗普试图构建的“对华包围圈”也出现了裂缝。在科技领域,美国本想拉拢日本、韩国共同推进对华高技术出口封锁。但日本代表明确拒绝,担心本国企业失去中国市场。韩国也直接表示不可能“自断财路”。最终,原定的联合声明沦为一份模糊的“合作草案”。
在金融层面,去美元化的趋势也在加速。5月初,中俄财长会宣布启动跨境本币结算机制,双方84%的双边贸易已使用人民币和卢布结算。这一举措正在削弱美元霸权的基础。
2025年,美国有高达9.2万亿美元的国债即将到期。而此时的联邦利率已高达4.25%-4.5%。国债利息支出甚至首次超过了军费,达到每年9520亿美元,这意味着每100美元的税收中,就有34美元要用来支付国债利息。这个沉重的负担,让美国在挥舞关税大棒时难免底气不足。
所以,你会发现,特朗普政府近期一系列看似矛盾的操作,无论是悄悄豁免部分商品关税,还是释放考虑降关税的信号,都更像是在司法、经济、政治的多重压力下,为自己寻找一个“体面撤退”的台阶。一旦美国最高法院在11月裁定关税越权,这就成了现成的、看似“非战之罪”的完美借口。关税难以为继,以败诉为借口豁免,让这场狼狈的“退潮”显得不那么难堪。
从4月初的来势汹汹,到如今的悄悄松绑,这场关税战的前后变化,已经清晰地显示了单边主义和霸凌行径在相互依存的全球化时代难以通行。
股票配资资讯第一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