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四年:朱允炆真的是输在"菜"上?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豆包编辑|豆包
《——【・前言・】——》
不少人提起朱允炆,总说他手握好牌却打得稀烂,连皇位都守不住,纯属能力太差。可翻遍明初史料才知道,这个在位四年的皇帝,输的从来不是个人本事,而是爷爷朱元璋早早就埋好的三颗雷。所谓“菜”,不过是后人没看透历史门道的随口评判。
一、爷爷的屠刀,砍断了军事根基
朱允炆登基后没武将可用,根源全在朱元璋手上。
老朱打天下靠的是淮西武将集团,常遇春、徐达、蓝玉这帮人,个个能征善战。可等皇位坐稳,他就怕这帮人功高震主,洪武年间三大案连杀带株,蓝玉案一次就砍了上万人,把能打仗的老将几乎清了个干净。他以为这是给皇太孙扫平障碍,没想到直接拆了国防的承重墙。
朱标活着时,蓝玉是天然的军事靠山。这位常遇春的小舅子,既是外戚又懂带兵,心里只认朱标这一脉。可朱标一死,蓝玉就成了隐患——他只认常遇春的外孙,压根不认吕妃生的朱允炆。朱元璋没法子,只能把蓝玉也杀了,顺带把整个武将集团搅得支离破碎。
等到靖难之役爆发,朱允炆翻遍朝堂,只能找出耿炳文这样年近七十的老将。耿炳文擅长防守,却被硬推去打进攻战,刚到真定就中了朱棣的埋伏。后来换李景隆上位,这人仗着是曹国公之后掌权,带着五十万大军北上,却把粮草辎重送得比谁都快,两次大战下来,朝廷的兵力直接被折腾空了。不是朱允炆不会用人,是爷爷没给他留下能用的武将。
二、继承的乱局,从根上就不稳
朱允炆的皇位,打一开始就坐得不安稳,问题出在朱元璋的继承安排上。
按“立嫡立长”的老规矩,朱标死后,该轮朱元璋的其他嫡子继位。朱棣作为马皇后的儿子,论资历、论功绩,都有竞争资格。可老朱偏要隔代传位,把皇位塞给朱允炆,直接点燃了儿子们的不满——大哥没了,凭啥轮不到我们这些嫡子,要让个孙子来当皇帝?
更要命的是朱允炆的出身短板。他的生母吕氏只是朱标的侧妃,而朱标正妻常氏生的儿子朱允熥还活着。常氏是常遇春的女儿,这层关系意味着朱允熥能直接绑定淮西勋贵集团。朱元璋选朱允炆,只想着自己可能活不久,怕年幼的朱允熥镇不住场子,却没算到这个选择让朱允炆丢了最关键的政治筹码。
淮西武将不认吕氏的儿子,藩王们不服隔代继承,连文官集团内部都有非议。后来朱棣起兵喊“清君侧”,看似找了个借口,实则戳中了朱允炆的软肋。要是朱标哪怕当一天皇帝再传位,或者朱元璋直接立朱允熥,后面的乱子根本不会发生。这锅,真轮不到朱允炆来背。
三、文人智囊,全是帮倒忙的主
朱允炆不是没帮手,是身边的文人智囊全在添乱,黄子澄、齐泰、方孝孺这三位,把一手好牌搅得稀烂。
这帮人最大的毛病就是纸上谈兵。黄子澄整天念叨汉景帝削藩成功,却不提人家有周亚夫这样的名将,有梁王刘武在前线挡着。齐泰主张先削强藩,黄子澄非要先捏软柿子,两人吵来吵去,把削藩这事搞得一团糟。他们给朱允炆出的主意,没一个经得起实战考验。
削藩不学汉文帝“众建诸侯少其力”,也不学汉武帝“推恩令”,非要直接废黜藩王,逼得湘王自焚,把其他藩王全推到了朱棣那边。朱棣在北平起兵后,他们推荐李景隆当主帅,理由竟是“李景隆是名将之后”,完全不管这人有没有实战经验。
更荒唐的是军事指挥。耿炳文在真定战败后,本可凭防守稳住战线,方孝孺却逼着他主动进攻;李景隆兵败逃回南京,黄子澄还帮他隐瞒败绩,继续让他掌兵。等到燕军逼近南京,又是方孝孺主张死守,却拿不出任何像样的防御方案。这些文人只懂儒家大道理,不懂人心险恶,更不懂军事谋略,把朱允炆当成实现自己理想的工具,最后把皇帝拖进了深渊。
四、削藩操作,急得像火上浇油
削藩本身没错,可朱允炆的操作,简直是自杀式进攻。
汉初的削藩早有完美范本:汉文帝用“众建诸侯少其力”慢慢分化,汉武帝等了六年才推“推恩令”,都是用软手段瓦解势力。可朱允炆偏要学汉景帝的硬来,却没学到人家的准备——汉景帝削藩前,早有周亚夫练兵,有窦婴统筹,有梁王刘武守防线;朱允炆呢?武将被爷爷杀光了,藩王里没一个盟友,文官还在内斗,这种情况下急着削藩,跟裸奔没区别。
他的削藩节奏更是乱得离谱。刚登基三个月就动手,一年之内连削五王,动作快得让人措手不及。既不做舆论铺垫,也不搞军事部署,更没安抚中间派。朱棣起兵后,他还下旨“勿伤叔父”,把前线将士的手脚捆得死死的——将士们怕伤了朱棣获罪,打仗时缩手缩脚,哪还能赢?
对比汉武帝的耐心就能看出差距:从登基到推“推恩令”,足足等了六年,先搞定窦太后,再培养自己的势力,最后才动手。朱允炆要是能学一半,哪怕先稳住朱棣,先收拾其他弱藩,也不至于被逼到绝境。可他被文人智囊催着,硬是把削藩变成了催命符。
五、制度漏洞,早埋好的定时炸弹
朱元璋设计的“藩王守边”制度,早为靖难之役埋下了隐患。
老朱既要让儿子们替朝廷守边疆,又要给他们兵权,却没设任何制衡机制。藩王们手握重兵,管辖大片土地,还能节制地方官,简直是国中之国。朱棣驻守北平那些年,常年和蒙古作战,军队战斗力远胜朝廷的内地驻军,这就为后来起兵埋下了伏笔。
更讽刺的是,朱元璋还在《皇明祖训》里写:“如朝无正臣,内有奸恶,则亲王训兵待命,天子密诏诸王,统领镇兵讨平之。”这简直是给朱棣量身定做的起兵借口,他喊着“清君侧”,打着“遵祖训”的旗号,一下就站在了道德高地上,连反对他的人都找不到理由反驳。
朱元璋以为亲情能约束藩王,却忘了权力面前没父子。他杀功臣、废丞相,把权力全集中到皇帝手里,可一旦皇帝年轻没根基,藩王们的野心就压不住了。这套看似完美的制度,其实是个定时炸弹,朱允炆刚好踩中了引爆按钮。
等到朱棣兵临南京,李景隆直接打开金川门投降,这一幕看似突然,实则必然——没有武将支持,没有藩王拥护,连文官集团都人心浮动,朱允炆除了自焚或逃亡,根本没别的选择。
历史从不是简单的“菜鸡互啄”。朱允炆的失败,是朱元璋屠刀下的军事真空,是继承制度的先天缺陷,是文人误国的必然结果,更是制度设计的致命漏洞共同作用的产物。把这一切归咎于他“无能”,实在太小看历史的复杂性。
【参考资料】
靖难之役,四载艰苦奋斗,一朝飞龙在天_下一节历史课
靖难之变:一场改写明朝命运的皇权博弈_趣历史网
《明史・恭闵帝本纪》
《明通鉴・建文元年》
《剑桥中国明代史》
股票配资资讯第一门户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